大发500_大发500
大发5002023-01-31 16:05

激发金融促汽车消费潜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小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有效延伸汽车金融专业性服务,引导汽车金融行业规范运营 ?这对于提升消费者体验、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近日,银保监会发布《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专家表示,《征求意见稿》在总结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和监管实践的基础上修订形成,有助于加强汽车金融公司监管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强化监管制度保障

  汽车金融公司 是指经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专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 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早在2004年 ,我国就成立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 ,标志着汽车信贷正式迈入专业化服务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汽车金融行业吸引力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年末 ,25家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68.94亿元,同比增长3.01% ;零售贷款车辆681.22万辆 ,占2021年我国汽车销量 的25.93%,同比增长0.47个百分点;经销商批发贷款车辆411.04万辆 ,占2021年我国汽车产量 的15.76%。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过去10多年,国内汽车金融行业发展迅速,汽车金融市场初具规模 。汽车金融业务发展一方面反映国内汽车行业发展快速 ,规模不断扩大 ,汽车产业链对金融服务需求愈发强烈;另一方面 ,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汽车金融业务也为汽车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业务发展潜力巨大 。

  值得一提的 是 ,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汽车金融公司在名称中应标明“汽车金融”字样 。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机构名称中使用“汽车金融”“汽车信贷”“汽车贷款”等字样。周茂华表示 ,规范汽车金融公司名称使用,主要 是避免对消费者构成误导 ,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汽车金融公司规范经营 ,聚焦主责主业 。

  为适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 的需要,监管部门从汽车金融公司成立初期就制定了有关行业发展规则 。比如 ,原银监会在2003年发布《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规范汽车金融服务有序发展。此后,原银监会于2008年再次发布新《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对2003年颁布实施 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作出重要修改。《办法》在业务界定等方面对汽车金融公司做出一般性 的原则规定 ,有利于为汽车金融公司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

  为缓解汽车金融公司资金短缺 、压降业务风险,银保监会发布了有关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的通知 ,支持符合许可条件的汽车金融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券。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汽车金融公司补充资本渠道 ,有效缓解资金来源窄、成本高难题,还有助于提升汽车金融业务扩张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更好服务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恢复向好 ,汽车金融市场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办法》自2008年修订以来已有14年,业务范围、机构准入政策 、监管指标等方面已不适应最新 的监管要求。此外 ,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偏窄 的现状已经很难满足消费者多元化 的贷款需求 ,亟待通过修改老《办法》,扩展业务范围和增加业务品种 。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汽车金融公司外部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办法》已不适应新时代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汽车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 ,汽车产业价值链已从单一的汽车销售延伸至售后用车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 ,近年来银保监会在公司治理、股权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 的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有必要在监管法规方面衔接一致。

  适度放宽业务范围

  2022年以来,我国采取多种举措稳经济促消费 ,推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稳步增加 。比如 ,国务院部署33项政策措施提出,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 ,已实施限购的地区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数量、放宽购车人员资格限制 。这些措施为推动汽车消费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了积极作用 。

  随着各地区之间人员 、物资往来愈加频繁,日常代步、自驾游、公路运输等用车场景有望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在此背景下 ,《征求意见稿》在内容上较原《办法》作出了较大调整,《征求意见稿》将汽车有关贷款 、附加品融资等业务列入展业范围 ,引导汽车金融公司全面服务汽车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在具体业务上,汽车金融公司可从事汽车经销商和汽车售后服务商贷款业务,包括库存采购、展厅建设、零配件和维修设备购买等贷款。《征求意见稿》通过优化汽车金融公司业务范围,有利于发挥汽车金融公司专业优势,支持汽车产业链下游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此外,《征求意见稿》将汽车附加品融资列入业务范围 。允许客户在办理汽车贷款后单独申请附加品融资,附加品融资金额不得超过附加品合计售价 的80% ,合计售价超过20万元人民币的,融资金额不得超过合计售价的70% 。这里所说 的汽车附加品是指依附于汽车所产生 的产品和服务,如导航设备 、充电桩 、电池等物理附属设备以及车辆延长质保 、车辆保险、车辆软件等与汽车使用相关的服务 。周茂华表示,该规定主要 是合理控制汽车附加品融资杠杆率。同时,严格资金用途“专款专用”,主要是出于防范高杠杆、资金违规使用等潜在金融风险。

  同时,允许售后回租模式的融资租赁业务。鉴于售后回租 的法律关系已厘清 ,以售后回租模式开展汽车融资租赁业务 ,可以解决直租模式下融资租赁车辆无法异地上牌 的老大难问题,也有利于落实“同质同类业务统一监管标准”。同时规定回租业务必须基于车辆真实贸易背景,租赁物必须由承租人真实拥有且不得低值高买等。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附加品贷款和融资租赁业务应当客观评估汽车附加品价值 ,收集附加品相关交易资料或凭证,并加强贷款资金支付和用途管理 。汽车金融公司还应当通过合法方式获得借款人或承租人的征信信息和其他内外部信息 ,全面评估借款人或承租人的信用状况。

  总体来看,《征求意见稿》适度放宽业务范围,支持汽车金融公司扩大服务对象 、丰富金融产品种类 ,加大对中小微经销商 、汽车销售服务商及居民购车消费 的金融支持力度 ,进一步促进汽车制造业稳定增长,有助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力促行业稳健运行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 的《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21)》从流动性比率、资本充足率、不良率深度分析汽车金融行业运行情况显示 ,总体上稳健运行 、资产质量优良 。截至2021年年末 ,行业平均流动性比率达201.35%,远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水平 ;行业资本充足率为21.79% ,比2020年末增加0.39个百分点;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为0.58%,较2020年虽上升0.09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水平 。

  近年来,我国汽车金融公司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市场参与者不断涌现、消费客群变动等多重考验,汽车金融公司依托大数据 、线上化等渠道 ,加快拓展信贷业务 ,满足了消费者买车、换车等金融需求 ,行业稳健发展的基础愈发牢固 。

  当前,汽车金融行业出现 的一些新现象正在加速推动汽车金融公司转型发展。一方面 ,造车新势力为其创造了新 的业务增长极。这几年 ,小区里、大街上“绿牌”纯电车多了起来,不仅外观设计动感前卫,车型和品牌也十分丰富 。记者采访发现 ,多数年轻消费者通过贷款购车成为有车一族 ,提前享受到四轮出行带来 的乐趣 。“我买 的电动车用了汽车金融公司贷款 ,最直观的感受是办理过程审批快 、贷款利率低 ,由于我每月还有房贷要还 ,因此我选择低首付、长期限 的贷款方式 。”“90后”司机张杰说 。

  新能源汽车 的火爆也带动汽车金融公司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一汽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巍表示 ,新能源汽车带来新 的消费场景,比如更多转为直销模式 ,线下购车转为线上,原来是一次性购买现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升级 ,原来去店里保养维修现在更多去充换电等 ,这些消费场景 的变化 ,为汽车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另一方面 ,二手车金融也成为汽车金融公司一个新的重要分支。《征求意见稿》明确 ,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二手车金融业务应当建立二手车市场信息数据库和二手车残值估算体系,严格把控交易真实性和车辆评估价格,防范车辆交易风险和残值风险 。据公安部统计 ,目前我国社会汽车保有量超3亿辆 ,千人汽车拥有量超200辆。未来 ,汽车产业迭代更新加快,将有更多汽车流入二手车市场。目前在部分城市,二手车交易数量甚至超过新车销量 ,随着监管推动市场规范化运行,汽车金融公司势必大有可为。但 是 ,专家建议 ,行业要前置建立与二手车业务规模和风险状况相匹配 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 、控制或缓释各类风险 。

  此次《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压实汽车金融公司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具体监管指标 ,要求汽车金融公司严格遵守 。比如 ,资本充足率 、杠杆率 、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指标要求;对单一借款人 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 的15% ;对单一集团客户 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 的50%。同时,银保监会可根据监管需要对上述指标做出适当调整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表示 ,这些规定有助于加强对汽车金融公司 的风险控制 ,提高风控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通过指标约束不断夯实其抗风险能力 ,进而优化汽车金融公司 的经营发展和管理效率 。

  近年来,银保监会为促进汽车金融行业稳健发展 ,积极引导汽车金融公司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摒弃“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粗放风控思路,加大风险管理人才引进和专业能力培养力度 ,提高汽车金融公司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 。李一帆建议 ,汽车金融公司未来应充分考虑自身组织形式、股权结构和业务特点等现实情况,进一步对标监管要求 ,通过不断规范业务开展 、严格落实风控管理 、持续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完善关联交易管理制度 、优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等方式 ,保障自身合规经营和行业稳健发展 。

  王宝会

大发500

香港开启面向全球招揽人才模式******

  近期,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多项全新和优化人才入境措施 ,面向全球“抢人才” ,获得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 ,香港是全球最具竞争力 的经济体之一 ,也 是内地对接国际市场 的重要窗口 ,特区政府必须更加积极进取“抢人才”,强化发展动能,保持发展活力 。

  推出多项招揽人才政策

  吸引人才是香港特区政府2022年度施政报告 的重点之一 。李家超在这份其任内的首个施政报告中提出多项“抢人才”措施 ,包括成立“人才服务窗口” ,由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专责制订并统筹招揽内地和海外人才 的策略和工作 ,向来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支持 ,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优化现有多项输入人才计划、加强吸引力等 。

  其中,“人才服务窗口”在线平台于去年底投入运作。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 ,现在正 是香港主动出击 、竞逐人才的黄金时机。特区政府定当全力以赴 ,全面推进“人才服务窗口”等一系列新措施 ,以补充和丰富香港人才库 ,配合香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为期两年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也已于2022年底开始接受申请 。合资格人才包括过去一年年薪达250万港元或以上 的人士,以及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并在过去5年内累积3年或以上工作经验 的人士等。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日前介绍 ,“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推出约两周后已接获逾5300份申请 ,平均每日有350份至400份 ,当中约六成已获批 ,各界反响热烈 。

  此外 ,特区政府还对“一般就业政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等多项现有人才计划进行不同程度优化 ,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比如自今年1月1日起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年度配额 ,为期两年 ,并简化审批程序等。在创科领域 ,特区政府也优化了“科技人才入境计划” ,撤销科技公司在计划下输入外来人才时必须增聘本地雇员 的规定 ,并将新兴科技行业扩展至14个 ,以加快输入人才的步伐 。

  释放求贤若渴强烈信号

  香港舆论认为,一个“抢”字,展现了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理念之变 ,从“积极不干预”变为主动作为、勇于担当。“过去我们被动等人才上门,现在必须要主动去找人才。”李家超说,过去两年受各种因素影响 ,香港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多个行业正面临人力短缺问题,必须要更加积极主动“抢人才”。“现在我们是积极主动去‘敲门’,并告诉大家我们有很多新政策。”

  按照特区政府制定的目标,预计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 ,通过各项输入人才计划每年吸引至少3.5万名人才 ,即3年吸引至少10.5万名人才。上述吸引人才目标较去年和前年的年均人数增加40%。“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并有十足信心让KPI达标。”陈国基说。

  香港正全力建设国际创科中心 ,创科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科技人才短缺却成为香港创科企业发展的一大掣肘 。对此 ,香港特区政府不久前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 ,明确提出充实创科人才资源 ,计划至2032年将创科产业从业人员从目前的约4.5万人增加到不少于10万人 。“蓝图提出 的加大力度吸引高精尖人才、强化对大学基础科研 的支持等措施都极具诚意 。相信这些措施落实之后 ,我们会迎来并留住一批又一批优质创科人才 。”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王钻开如是说 。

  鼓励人才在港落地生根

  “抢人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包括工作签证 、科研支持 、成果转化、人才住房 、子女入学、社会保障 、落户政策等多个环节 ,需要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对此 ,香港特区政府做了一系列相应规划 。比如,为积极吸引海内外创科人才来港 ,特区政府计划将加大力度招募海内外年轻科研人才并吸引香港海外留学生回港发展,加强资助年轻科研学者 ,增加人才住宿配套,增强人才 的归属感 ,鼓励人才在香港落地生根。

  “针对重点行业 ,我们的人才政策有一系列‘量身订做计划’ ,包括税务优惠、员工补贴 、生活补贴等 。比如企业需要土地、扣减税务 ,甚至员工要读书、找地方住,这些我们都有相应安排 。”李家超介绍,特区政府出台这些配套措施 ,目的是希望优秀人才来到香港后 ,感受到香港广揽英才的诚意,并扎根成为香港这座城市的一分子 。

  “香港本身是有吸引力 的 ,这就是我们 的DNA 。”李家超认为,香港除了固有的低税率、简单税制、自由开放 、中西文化融和等优势外 ,还具备“一国两制” 的独特优势。国家“十四五”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和政策措施 ,为香港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不竭动力 、广阔空间,也大大增强了香港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

  孙玉菡同样认为,香港在招揽人才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人才最看重 的是机遇和舞台,而随着香港和内地开始分阶段有序恢复人员正常往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 的优势将更加彰显 ,内地的经济增长趋势将成为巨大驱动力,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来港发展。

  汪灵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500地图